《涛声依旧 · 经典承读》——峨眉山月歌

2020-10-14 17:48:17 | 阅读: | 作者:川味中国

点击收听:《峨眉山月歌》

《涛声依旧 · 经典承读》——峨眉山月歌(图1)
《涛声依旧 · 经典承读》——峨眉山月歌(图2)



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,古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,千年文明经久不衰,给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和不朽的文学作品。翻开历史的长卷,我们无不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折服。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”,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


时光流转,时代变迁,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,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,古诗词歌赋是古人留下的瑰宝,而现代的诗歌也是纸上跳跃的乐符,我们依然在用一种崭新的方式传承经典,弘扬传统文化。为此,川味中国将推出《涛声依旧·经典承读》音频栏目,和大家分享经典文学名作,一起诵读经典,传承文明。



《涛声依旧 · 经典承读》——峨眉山月歌(图3)




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……诗,是最简单精美的语言。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,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。尤其在唐代,我国诗歌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,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。




唐 诗 与 李 白




提到唐代,就不得不提到唐诗;提到唐诗,就不得不提到李白。李白和唐诗,都是唐朝的风骨。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。


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。如果说,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,那么,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,走近李白,沐浴诗意文化,感受经典魅力!

 


《涛声依旧 · 经典承读》——峨眉山月歌(图4)




《涛声依旧 · 经典承读》——峨眉山月歌(图5)


《峨眉山月歌》赏析


本首诗以峨眉山月为象征,抒发了年轻时期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,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依恋之情。本诗意境明朗,语言浅近,音韵流畅。诗从“峨眉山月”写起,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。


开篇二句写景。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”首句正面写月,是仰望;次句转写月影,是俯视。就在这一仰一俯之间,一幅既宁静和谐又充满动感的月夜图景便呈现在人们面前。月非圆月,只有“半轮”,令人想见一弯新月高挂夜空的景象;而且是半轮“秋”月,更见其皎洁、柔和,给人一种亲切之感;尤为奇妙的,这竟是“峨眉山”之月。“峨眉天下秀”,它那秀美的身姿,配上这半轮秋月,整个境界真是美极了。


平羌江在峨眉山东北,故可映出山与月的倒影。“影入”,一笔将天上景与水中影勾通,形成视角距离与心理距离的转换;“水流”,既是水在流,也是入水之影在流,由此见出观景之人正在移动。这样,一方面构成了场景的轻灵动荡,一方面也为下句的秋夜行船埋下了伏笔。


最后二句写情。“夜发清溪向三峡”,点明诗人行踪,初看好象与峨眉山月无关,然而下面一个“思君”,轻笔一点,精义全出。无论是高空的半轮秋月,还是随水流动的皎洁月影,都渗透着他对故乡无比依恋的情怀。可是,船至清溪、三峡之间,明月突然消失了,当此之时,他怎能不感到怅然若失而又倍加怀恋呢?“思君不见下渝州”道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,可谓语短情长。


这首诗将情与景高度融合。全诗只二十八字,竟连用峨眉山、平羌江、清溪、三峡、渝州五个地名,既了写景抒情,又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,语言自然流畅,构思新颖精巧,意境清朗秀美,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。
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