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

2013-10-17 16:25:57 | 阅读: | 作者:川味中国

还记得6月16日在成都青羊区西大街同心路口处举办的“川味中国-味道记忆”图片展吗?老成都们是否已经打开了记忆的阀门,穿越了时光隧道,回到了那远去的岁月?

老包装、老票证、老广告、老商标,每一张都是一个回忆,每一张都是一个故事,每一张都如一个电影镜头,记录了时代的发展,也记录了成都城市的变迁,如同尘封的岁月再次被提起。胡国荣和王大明两位藏友“贡献”出了自己上百个品种,近千件藏品,而这仅仅是他们全部藏品中的一部分,也许这就是“恋旧”。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1)

与胡国荣先生的谈话是在蜀品堂里进行的,看到已过古稀的他精神矍铄,我并不想称之为老人。他收藏生涯近四十年,收藏有中国各个时期及全国各地的彩票、奖券上万枚,徽章数千枚,景点门票、站台票数千枚,各地生活票证上万余枚,曾在省、市级各级刊物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,曾在“全国第三届粮票研究学术研讨会”上撰写论文,也曾被四川省及成都市多家电视媒体作过专题报道。谈起心爱的藏品——那个特殊时代的发行的票证,胡国荣劲头十足。谈起自己的收藏史,胡先生说他收藏的第一张票证是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粮票,由于工作原因,接触面广,后来收藏的品种越来越多,数量也随之增加,后又到各省交流,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藏友。说到现在的成都味道与以前的不同,胡国荣说以前没有味精、压缩饼干,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有,以前的老百姓喝三花茶,大曲酒,条件好的抽大前门烟、牡丹烟,茅台7.5元一瓶,现在已经大大不同了。

胡国荣还给我们介绍了成都生活票证的发展。成都市生活老票证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,民以食为天,人以食为本,当时流行一句话叫“手中有粮心不慌”。在灾荒的年代里,成都市流动人口搭伙证就显得十分珍贵,也是成都市使用的唯一票证。不管是全国粮票,还是四川省粮票,在一段时间内,在成都市统统不能使用。如果要用,只有到粮食主管部门兑换成成都市流动人口搭伙证后,才能在全市内的粮店、饮食店、食堂使用。在那时,人们把1955年出版的粮票叫开门票,在1960年代出品的“流动人口搭伙证”就称为霸王票。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2)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3)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4)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5)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6)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7)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8)


穿越时光隧道 捕捉不逝流年 ——《川味中国•味道记忆》图片收藏人胡国荣侧记(图9)

 

不该忘记的那个粮票年代 

          

历史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。  ——廖沫沙


粮票历史

在半个多世纪,几代人的岁月里,哪种票能如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史? 只有粮票承但了这个重任。它不失是票券汪洋大海里最引人注目的航空母舰。或许再没有哪个国家会比中国的票证多,它们无言无语地走过了半个世纪,它们浓缩了新中国的历史,记载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轨迹。

最早的全国粮票是1955年9月由粮食部发行的。据统计,新中国从1955年至1982年共印制过九套33枚不同规格和用途的全国粮票。1953年我国宣布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,实行计划经济。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,而对商品采用计划供应,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。为了适应人民生活基本的需求,印发了各种粮票,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。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、食用油票、布票等。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,苏联在十月革命后,当时国内不稳定,内战不断,商品缺乏,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,发放各种商品票证,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。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,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,其种类也不少,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。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,如朝鲜、越南等一些国家。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“世界之最”之称,全国2500多个市县,还有一些镇、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,进行计划供应,还有一些大企业、厂矿、农场、学校、部队、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,种类繁多。 

粮票种类

   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“吃、穿、用”这三大类。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,还有猪、牛、羊肉票、鸡鸭鱼肉票、鸡鸭蛋票,各种糖类票,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。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,有化纤票、棉花票、汗衫票、背心票、布鞋票、棉胎票等。用的有手帕、肥皂、手纸、洗衣粉、火柴、抹布票、煤油票,各种煤票、商品购买证、电器票、自行车票、手表票,还有临时票、机动票等,真是五花八门,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。总之,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。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粮票去购买,对号入座,缺一不可。粮票的品种大致有大米票、面粉票、粗粮票、细粮票、小米票、土豆票等。

各种粮票的尺寸是千差万别的,形状有横式,竖式、齿状和正方形的。有的粮票与人民币10元大小相同,而有的粮票只有1厘米大小。面额大的在千斤、万斤以上,面额小的仅为一钱以下。计量单位从旧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,应有尽有。每一套粮票通常按年限区分,依票面单位或重量排列,从1到70余枚不等。粮票内容名称各不相同,更是丰富多彩。粮票的设计各不一样,有的有精美的图案,有的将风景名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设计在粮票上,如:陕西的兵马俑、广西的象鼻山、内蒙古的博物馆雕塑、西藏的布达拉宫、上海的外滩、湖南的韶山、贵州的遵义与黄果树瀑布及云南的石林等。有的有蒙文、藏文、维吾尔文、朝鲜文等。有的无图案而且纸质差,这些常体现在早期粮票上,只在纸上印上一些字,有的用铅印、油印,还有专门印粮票的厂家监制印刷,大多数粮票上面还盖有有关部门的公章,有的还印有编号等等。 

粮票的收藏意义

  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收藏的种类已经从以往以邮品为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瓷器、古玩、字画、钱币、粮票等700个门类。在收藏种类中尤其是粮票这一具有大众品位的较为经济型的收藏品,在收藏大军中独树一帜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粮票,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,终于在九十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,完成了历史的使命,纷纷“退休”,在收藏队伍中继续发挥着“余热”。

    中国的粮票历史绝非一般的文化娱乐史,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,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、饥饿的抗争史,是囊括中国农业、商业、工业、服务业在内的发展史。是历经沧桑达半个世纪的完整板块,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。这些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文物的本质属性,是绝对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收藏文物。(文章来自《川味中国》杂志10月刊) 


TOP